本文系《粤厨宝典》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,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
题目:
五鮸六鱲”
(相关资料图)
古籍上的《米鱼图》
正文 :
不同沿海地区的渔民对渔获赋予的质感享受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,正如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有“一䲝二䱩”“一䲝二鳗”“一䲝二”之说,便充分说明渔获赋予的质感本来并没有冠亚之分,为之排名次显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评价标准。
这不,广东沿海渔民还有“ 一鯃、二鲳、三鲹、四鲛、五、六鱲、七鯮、八马头、九乌鯸、十寸子 ”的排序呢!
事实上,这个排序既有古语,也有俗语,如非说明真不知讲的是什么鱼。
“鯃” 是古语,又写作“”,古书没有详细介绍,仅《集韵》有“ 元俱切,音虞。鮈,鱼名。或作鯃 ”的解释,至于实指什么鱼,则语焉不详。
广东沿海渔民有将“四指马鲅”称“午笋”的习惯,结合“午”与“鯃”同音,有人认为所谓“午笋”,应该是“鯃笋”的简写。
所以,这里的“一鯃”便是指“四指马鲅”这种鱼。
“二鲳三鲹” 有的会说成“二鲹三鲳”。
“鲳” 不用多解释,就是“鲳鱼”。
而“鲹”则是指“金鲳”,因为“金鲳”仅是俗称,并非“鲳鱼”,实际是指“布氏鲳鲹(狮鼻鲳鲹)”或“卵形鲳鲹(短鳍鲳鲹)”这两种鱼。
“鲛” 在古语是指现在所讲“鲨鱼”的“沙鱼”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有“ 鲛皮有沙,其文交错鹊駮,故有鲛鱼、沙鱼、䱜鱼、鳆鱼、溜鱼诸名 ”的解释。
不过,这里的“鲛”是指“马鲛鱼”,与古语无关。
“” 则是典型的古语,
《正字通》曰:
“ 石首鱼,一名鮸,生东南海中,形如白鱼,扁身弱骨细鳞,头中白石二,腹内白鳔可作胶。
《岭表录》谓之石头鱼,《浙志》谓之江鱼,干者名鲞鱼。又墨头鱼出四川嘉州,状似鯶子,头黑如墨。头上有白子二枚,又名北斗鱼。二三月出,渔人以火夜照取之。
《本草纲目·石首鱼附录》载:此鱼然石首墨头,非一种也。别作鳘,或谓鮸、鳘皆鲈鱼,误。 ”
具“头中白石二”的“石首鱼”很多,全球有270多种,学科将之归纳在石首鱼科[Sciaenidae]项上,并分出70属。当中分出的“”为属[Miichthys]的鱼[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]。
“鱲”是“嘉鱲鱼”的简称,广东人有时会懒写成“立鱼”,但学科上,此鱼不称“鱲”,而是称“鲷”,全称为真鲷[ Pagrus major Temminck & Schlegel]。
“鯮”似乎为区别于“鱲”而起的名字,其外形与“鱲”十分相似,学科上它们同为鲷科[Sparidae],“鱲”为真鲷属[Pagrus],而“鯮”则为牙鲷属[Dentex],全称为黄鲷(牙鲷)[ Dentex tumifr ons Temminck & Schlegel]。
“马头”则是典型的俗语,因外形使然,为日本方头鱼[ Branchiostegus japonicus Houttuyn]、斑鳍方头鱼[ Branchiostegus auratus Kishinouye]等的统称。
“乌鯸”似乎是古语与俗语结合而来的名称,是指黑姑鱼[ Argyrosomus nibe Jordan & Thompson]。
“寸子”又是典型的俗语,意思不明,是指黄姑鱼[ 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]。
这个海鱼排序,很显然是围绕着产量丰富、容易捕捞的角度考虑。
以上各鱼会在《食材知识》的栏目介绍,敬请留意 。
全文完
粤厨宝典